- 中辈生观 → 中輩生觀
- (此觀於中品中, 亦分上中下三品)中輩中品上生者, 謂受持五戒及八戒齋, 不造五逆, 無眾過患, 以此善根, 求生極樂世界, 命欲終時, 佛與比丘放金色光, 至其人所, 演說苦空無常無我, 讚歎出家, 得離眾苦。 行者歡喜, 自見己身坐蓮華臺, 合掌為佛作禮,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 蓮華尋開, 聞眾音聲, 讚歎四諦, 即得阿羅漢道也。 中輩中品中生者, 謂若一日一夜, 持八戒齋, 或持沙彌戒, 或持具足戒, 威儀無缺, 以此功德, 求生極樂世界, 命欲終時, 見阿彌阤佛放金色光, 持七寶蓮華, 至行者前, 授手迎接, 行者自見坐蓮華上, 蓮華即合, 生寶池中。 七日華敷, 合掌歎佛, 聞法歡喜, 得須阤洹, 經半劫已, 成阿羅漢也。 中輩中品下生者, 謂或有眾生, 孝養父母, 行世仁慈。 此人命欲終時, 遇善知識, 為其廣說佛國樂事, 亦說四十八願。 聞已命終, 即生西方極樂世界。 經七日已, 遇觀世音、 大勢至, 聞法歡喜, 得須阤洹。 過一小劫, 成阿羅漢也。 (五戒者, 不殺、 不盜、 不邪婬、 不妄語、 不飲酒也。 八戒齋者, 不殺、 不盜、 不邪婬、 不妄語、 不飲酒、 不坐臥高廣大床、 不著華鬘衣、 不觀聽歌舞戲樂、 并過中不食也。 五逆者, 弒父、 弒毋、 弒阿羅漢、 出佛身血、 破和合僧也。 四諦者, 苦諦、 集諦、 滅諦、 道諦也。 梵語阿羅漢, 華言無學。 沙彌戒即十戒也。 具足戒即二百五十戒也。 梵語須阤洹, 華言預流。 四十八願者, 一、 願我剎中, 無地獄餓鬼畜生; 二、 願我剎中, 無有女人; 三、 願我剎中, 人欲食時, 百味具足; 四、 願我剎中, 人所欲衣服, 隨念即至; 五、 願我剎中, 自地至虛空, 皆有百寶宮殿; 六、 願我剎中, 人心相愛敬, 無有憎嫉; 七、 願我剎中, 人無有淫泆愚癡; 八、 願我剎中, 人同一善心, 無有他念; 九、 願我剎中, 人皆不聞不善之名; 十、 願我剎中, 人知身如幻, 無貪著心; 十一、 願我剎中, 天人形容, 一類金色; 十二、 願十方世界, 蜎飛蠕動, 皆得為人; 十三、 願十方諸天人民, 皆作緣覺、 聲聞; 十四、 願我剎中, 人壽命無量; 十五、 願我剎中, 人所受快樂, 皆如漏盡比丘; 十六、 願我剎中, 人住正信位, 離顛倒想; 十七、 願我剎中, 人說經行道, 十倍於佛; 十八、 願我剎中, 人盡通宿命; 十九、 願我剎中, 人盡得天眼; 二十、 願我剎中, 人盡得天耳; 二十一、 願我剎中, 人得他心智; 二十二、 願我剎中, 人盡得神足通; 二十三、 願十方眾生, 聞我名號, 皆生我剎; 二十四、 願我頂中光明, 勝如日月百千萬倍; 二十五、 願一切幽暗眾生, 皆睹光明, 來生我國; 二十六、 願十方眾生, 蒙我光明, 觸其身者, 過諸天人; 二十七、 願十方眾生, 願生我國者, 命終時, 迎歸我國; 二十八、 願十方眾生, 繫念於我一晝夜者, 必生我剎; 二十九、 願十方眾生, 十聲念我名號, 必生我剎, 除五逆謗法者; 三十、 願十方眾生, 前世作惡, 聞我名號, 壽終徑生我國; 三十一、 願十方眾生, 禮我名號, 感諸天人, 莫不致敬; 三十二、 願十方女人, 聞我名號, 壽終之後, 不復為女; 三十三、 願十方眾生, 生我剎者, 即補佛處; 欲往他方設化, 我以威力助往; 三十四、 願我剎中, 人欲往他方者, 如其所願; 三十五、 願剎中菩薩, 欲往他方供養諸佛, 一食之頃, 即可遍至; 三十六、 願剎中菩薩, 欲往十方供養諸佛既遍, 是日未午, 即還我剎; 三十七、 願剎中菩薩, 誦經說法, 必得辯才智慧; 三十八、 願剎中菩薩, 能演說法, 其智慧辯才, 不可限量; 三十九、 願剎中菩薩, 其身紫磨金色, 與佛無異; 四十、 願剎中菩薩, 欲於寶樹中, 見十方佛剎, 即時應現; 四十一、 願剎中菩薩, 雖少功德, 亦能見我道場, 樹高四千由旬; 四十二、 願剎中一切天人, 悉皆形色殊特, 得天眼者, 不辨名數; 四十三、 願我剎中人, 所欲聞法, 自然得聞; 四十四、 願剎中菩薩, 頂中皆有光明, 無異於佛; 四十五、 願他方菩薩, 聞我名號, 皆得解脫三昧; 四十六、 願他方菩薩, 聞我名號, 皆得成佛, 常見一切諸佛; 四十七、 願他方菩薩, 聞我名號, 即得不退轉地; 四十八、 願他方菩薩, 聞我名號, 即得無生忍, 於諸佛法, 永不退轉也。 )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